【文章分享】上一堂蕾妮.伊姆娜的戲劇治療—張老師月刊 2010/09/08

原文來源:http://mag.udn.com/mag/reading/storypage.jsp?f_MAIN_ID=411&f_SUB_ID=4031&f_ART_ID=269788

==

【張老師月刊/文/陳舒榆、攝影/黃念謹】

==

藝術,向來能撫慰人心,相信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事。不過一旦牽扯上「治療」,就成了一件嚴肅而神聖的使命。

尤其大部分人知道戲劇模仿生活,卻少有人意識到生活也模仿著戲劇。有許多接受戲劇治療的病患,經常藉著「假裝我們在戲裡」,試著表達出生活中他們覺得太難 或感到恐懼的事物,而在體驗角色的當下,他們經驗到一些生命中未曾經歷過的事時,某種程度上,這種「經驗」並非全然出自幻想,也有可能是透過自身性格去創 造出戲劇裡的角色特質,最後演化成他們內在的一部分,並在現實生活中派上用場。而這,便是被喻為「美國戲劇治療之母」的蕾妮‧伊姆娜,此行來台欲傳授給學 員的武林秘笈。

==

體驗互動,凝聚成員的參與存在感

==

「對味」的環境,似乎能開啟人們學習的潛能。一早,原本關係生疏的工作坊學員們,因著蕾妮老師的指示,光著腳丫在教室內自在走動著,透過眼神的交會、口頭 的詢問,一一尋找出與自己職業類似,相同居住地、星座,或參加理由雷同的人站在一塊,這「物以類聚」的互動遊戲,也吸引著我們去留意夥伴間彼此的差異。

過程中,你會觀察到有人主動舉手說出自己的身分,有人被動等別人來「認領」;有趣的是,剎那間,原先惴惴不安的思緒,因為人與人的距離感消失,反而更能真實體驗戲劇之於「我」,那個潛藏於內心、從不被外放的自我內在衝突。

接著,蕾妮為了不讓這股熱衷遊戲的氛圍淡掉,要學員們在教室裡更快速地走動,向每個人問好、互相握手,再換成手肘碰手肘的方式互動著。漸漸地,成員們笑逐 顏開,不熟識的羞澀感已消失無蹤,團體互動的能量讓學員們的參與感、存在指數逼近破表;在過程中,也開始有人三、兩群聚,交換著彼此的意見及想法。

==

轉化療癒,帶著勇氣與真我相遇

==

有著劇場背景的蕾妮,多年來從未間斷,以極富創意的活動形式,帶領不同需要的團體進入戲劇治療的領域中。早期的她,曾在某間精神科病院參與戲劇工作坊,就 發現戲劇原來有股「轉化」的療癒力,不論是表達自己,或藉由扮演虛構角色解放自我,透過戲劇,都能從不同視野和角度,讓自己有足夠的距離進行反思。

==

這天蕾妮帶領工作坊學員,初期進行的團體互動遊戲,就是運用她長期投身戲劇治療的豐富臨床經驗,所歸納出的「戲劇治療五階段整合性模式」。簡單來說,這五 個階段,就是先由互動式戲劇遊戲進入戲劇場景,再透過真實事件的角色扮演,進入深層問題的心理演出,最後以儀式做結。但結束治療,並非意味著失去或消逝, 而是收成的喜悅。

「因為每個階段都是流動而重疊的,闡釋著戲劇的多元性,是如何溫和漸進地讓人敞開心扉,觸碰自己內心深處,並帶著勇氣與自己相遇。」蕾妮老師進一步解釋 著,初期的戲劇治療通常著重在建立信任及情緒性表達,不需要高深的演技或特殊能力,只要你有興趣,且願意嘗試新的方式來自我覺察、瞭解關於自己的內心世 界,就離真實的自我更近了一步。

==

情緒表達,讓學員更自在地揭露自我

==

不讓學員深思太久,蕾妮開始要我們兩人一組,背對背站著,透過一推、一頂的肢體互動,誘使我們能發出聲音來輔佐肢體情緒。接著,從簡單的「我要」「不准」 的迴轉臺詞,進階到「我想要」「不,你不能要」「拜託,我真的想要」「沒辦法,我做不到」……,邊說著臺詞,邊誘發我們自主性地創作出具象、與自身有關的 場景,來延伸臺詞中的意涵。

這過程實在有趣,不同的詞彙、語氣和情感,此起彼落地充斥在教室內。有人激動上演情侶分手戲;有人大聲向對方喊著「我要」;從憤怒演到渴求,一時間,骨子 裡那未被滿足的挫敗感突然湧現,喊著「我要」的同時,過往不好的情緒也隨之被挑起。一個個隱藏於背後、未被理解、沒被發現的故事,透過戲劇遊戲,層層地褪 下保護衣,揭露自我。

在方寸之間,當下感受。「悲傷,其實是生命的一部分。藉由體驗悲傷,人們將更有機會深刻覺察生命,瞭解活在當下的重要。」蕾妮藉由迴轉臺詞,來讓學員們釋放或分享內心的感受,這無疑是療程中後期,即興演出或發展劇場前很好的暖身活動。

==

嘗試扮演他人,覺察更內在的自我

==

當課程進入尾聲,蕾妮領著我們閉上雙眼,手牽著手圍成一圈,由她發出「緊握」的訊息,一個接一個,在我們之間傳遞流動著。因為看不到,純粹用感受覺察,多 了點令人心跳加速的刺激、趣味感。此時,蕾妮在不同時間,雙手各自發出緊握的訊息,兩邊同時在圈中傳遞著,直到笑聲打破了沉默,因為有人成了那位同時接收 到兩次訊息的幸運兒。

這猶如「觸電」的互動技巧,是蕾妮在療程中每個單元的完結式。在成員已經彼此熟悉下,一同參與過戲劇治療的箇中樂趣,享受角色扮演、即興創作等媒介所帶來的互動式喜悅,「觸電」則能讓關係更為緊密貼近。

或許有人還認為「戲劇」不過是一種逃避方式,蕾妮卻提醒著,那起碼是朝著覺察更內在自我的方向進行,「嘗試做那個人,是我見過最好的方法。」她以二十多年投身戲劇治療的老道經驗娓娓道來。

==

【備註】蕾妮.伊姆娜,美國聯合學院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博士,主修劇場藝術與臨床心理學。為美國前四位受專業認可的戲劇治療師之一,並曾獲頒美國戲劇治療協會傑出貢獻獎。

十多年來,她主要在精神科醫院擔任戲劇治療師,為情緒障礙的成人及青少年患者服務,近年亦為兒童提供戲劇治療。著有《從換幕到真實》一書(張老師文化出版)。

==

戲劇治療裡的空間(3)

除了物理空間的建立以外,戲劇治療裡的另一個空間地基,

是建立一個介於現實與幻想之間的曖昧地帶,一個過渡轉換的空間。

這個空間裡,想像力可以得到實踐,現實世界的規則可以被擱置,被反轉,或者被實驗。

原本壓抑我們內在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限制,比方社會期待,個人身份階級角色地位,都可以暫時放下。



我們可以實驗,如何表達許多內在的衝動和情緒,而不需要承受在現實社會裡會發生的後果。

我們可以練習安全表達憤怒,而不會被懲罰。

我們可以練習想說卻說不出來的那句話,而不用擔心承受不想承擔的後果。

我們可以變成小孩,大聲笑,在地上打滾,而不會被取笑幼稚。

我們可以當國王,也可以當乞丐。不管現實生活中,我們只是個小職員,或者是個ceo。

我們可以施展魔法,讓自己當英雄,當無賴,當惡魔,當救世主。

我們可以有機會,遇見那個深藏在心底的自己。


戲劇治療裡的空間(2)

在工作坊或者團體的暖身階段,我常會邀請參與者探索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空間。

是身體,實實在在地,在這個空間裡,佔有一個位置。
所以身體可以,在空間裡,用不同的方式,佔有一個位置。

不同的高度,不同的速度,不同的方向,不同的力度

空間也有容易佔據的,以及不容易觸及的。

為了要去接觸那不容易觸及的,身體必須要做出一些變化。

可能是跳躍,或匐伏前進。

和空間的互動,有身體動作的,也可以有聲音的,觸覺的,視覺的,聽覺的,嗅覺的,等等。

空間裡頭,有不只一個身體的存在時,更增加了互動的可能和變化。

參與者會開始發現,自己在那個位置會感覺到最安全,最舒服,在那個位置會感覺到最不舒服,和其他人的相對關係如何,是背對,還是面對,是靠近,還是遠離,對自己的感受有什麼影響。

透過探索,參與者對於空間產生一種身體上的認識,建立一種關係和連結,從身體上知道這個空間能夠包容身體的展現到什麼樣的程度,於是身體可以比在其他日常生活的空間中得到更多自由展現的機會。

這是賦予戲劇治療空間一個安全特質的必經過程之一。

而且時常伴隨著,很多很多的樂趣!

戲劇治療裡的空間(1)

想聊一下,關於戲劇治療裡的空間。

先從物理空間開始好了。

戲劇治療的空間,要能夠包含人們用自己的身體和聲音,進行遊戲、進行扮演,能夠容納想像力的具體展現。

這個空間,要讓人們感到安全。

我喜歡的,通常是一個封閉的房間,格局方正,沒有多餘的家具或裝飾,最好有自然光照,乾淨明亮,需要的時候,可以感受到季節的氣息。

隔音好,不會讓鄰居受到干擾!(曾經被一版一眼的大學教授衝進正在進行中的團體大聲斥責)乾淨的地板,像戲劇排練的黑膠地板,或木頭地板,最好,讓人可以坐可以躺可以奔跑可以趴著寫寫畫畫。

有基本的音響設備。

一個準備好的物理空間,很奇妙地會帶領人們進入一個準備好的心理狀態。

記得學建築的朋友跟我聊過,地下室的空間,如何對應和引發人類的恐懼心理。

想到台灣很多排練場都在地下室,不曉得拿來做戲劇治療的工作會有什麼效果呢?